胡宇航:探索人形机器人未来的首形科技创新者
2025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厅里,一个画面在网络上刷屏 ——28 岁的胡宇航与人脸机器人 “Emo” 对视,“Emo” 眼角那颗仿真泪痣下,流转着困惑又好奇的神情,这一幕收获 212 万次点赞。当行业多数玩家还在比拼机器人的行走速度与负重能力时,这位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带领的首形科技,正以 “情绪交互” 为切口,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走出一条独特路径。
一、学术突围:跳出 “硬件竞赛”,锚定人脸交互新方向
胡宇航的科研之路,从一开始就带着 “不跟风” 的特质。2019 年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毕业后,他手握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三所顶尖学府的博士 offer,最终选择在哥大深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这段经历里,他参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人工智能研究所项目,论文多次登上《Science Robotics》《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等顶刊,甚至获得《纽约时报》《新科学家》的关注报道。
2020 年,一场关键反思改变了他的技术路线。彼时他已在机械臂、四足机器人领域积累深厚经验,却敏锐察觉到行业瓶颈:“物理数据是最大瓶颈,你不可能把所有事物都采一遍数据。” 这句话让他跳出传统机器人研发的 “硬件参数比拼”,转而聚焦 “人机交互最直接的入口”—— 人脸。
在哥大实验室里,他反复开展实验:让机器人通过观看自身视频完成自我建模,精准预测人类表情并作出自然回应。这套创新思路后来凝结为《Science Robotics》上的重磅论文,为情感交互机器人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学生时代的科创经历早已埋下伏笔 —— 他曾斩获福建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及六项国家级奖项,这些实践让他养成 “从问题本质出发” 的思维:“人类小时候学技能不是靠几千次训练,而是靠举一反三。”
二、创业破局:首形科技的 “情绪基座” 与资本青睐
2024 年 6 月,带着博士阶段的核心技术,胡宇航在上海创立首形科技(AheadForm),正式将 “情感交互机器人” 的构想推向产业化。谁也没想到,这家新公司仅用四个月就拿到德迅投资、奇绩创坛的天使轮投资;2025 年 6 月,又完成由招商局创投与深创投联合领投的 Pre-A 轮融资,顺为资本、五源资本等知名机构纷纷跟进。
资本的青睐,源于首形科技独特的技术路径。当行业主流聚焦工业场景的运动控制时,胡宇航带领团队突破了动态 “恐怖谷效应” 技术瓶颈,研发出全球首个可连续优化的高维情绪基座模型 CharacterMind。这个系统能让机器人通过语音、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多模态感知人类情绪,再转化为对应的语调、眼神和动作回应 —— 比如用户皱眉时,机器人会放缓语速、眼神流露出关切。
如今首形科技的产品线已形成梯度:Elf 系列具备 30 个自由度,能实现环境感知与自主学习;Lan 系列以 10 个自由度搭配仿生皮肤,完成流畅的肢体动作;专门研发的高性能无刷微型电机,则为机器人面部的细微表情(如挑眉、抿嘴)提供硬件支撑。面对 “为何先做头部” 的疑问,胡宇航有自己的坚持:“我们不着急讲所有人都听过的故事,先在人脸这个‘温室’里验证自主学习路径,再逐步拓展到全身。”
三、跨界连接:抖音 “电子股东” 与技术民主化实验
在硬核科技创业者的身份之外,胡宇航还有一个特别标签 —— 抖音博主 “U 航”,账号坐拥 90 多万粉丝。最初他只是分享 “留学生每天吃什么” 的日常,2024 年 3 月,一条与蓝色面庞机器人 “Eva” 同框的视频意外走红,网友惊呼 “原来博士还能这样”;2025 年 5 月 “Emo” 的对视视频更是引发亿级关注,评论区里 “催更股票代码” 的留言此起彼伏,他索性称粉丝为 “电子股东”。
这种看似偶然的互动,逐渐变成技术迭代的 “助力器”。网友在评论区提出的建议 —— 比如 “希望机器人眼神更柔和”“增加方言交互”,常会被团队纳入研发考量;而胡宇航主动分享的研发细节 —— 比如 “为调试一个微笑,团队改了 17 版算法”,也让公众对前沿科技的距离感大幅降低。“抖音不是单纯的‘秀场’,而是共创平台。” 他这样定义自己的三个身份:“研究是基础,产品是载体,自媒体是桥梁。” 这种透明化的研发模式,让首形科技在量产前就积累了大量潜在用户的情感认同。
四、未来图景:以 “类人共情” 开启具身智能新纪元
走进胡宇航的办公室,三台机器人格外显眼:登过顶刊的 “Eva”、参与科幻电影拍摄的 “Emo-0”、最新迭代的 “Emo”。它们共同诠释着首形科技 “For joy(让大家快乐)” 的使命,也藏着胡宇航对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判断:“真正决定机器人能否走进千家万户的,不只是‘会说话’,更是‘懂社交’。”
他敏锐察觉到老龄化社会的情感需求 —— 独居老人需要陪伴、特殊儿童需要引导,这些场景都需要 “有温度的交互”,而非冰冷的功能型工具。为此,团队持续迭代 CharacterMind 系统,目前机器人已能识别 200 多种微表情,语调适配准确率达 92%。面对行业 “泡沫论” 的争议,胡宇航保持着清醒:“如果是伪需求,再热闹也是泡沫;但只要底层逻辑能走通,就能落地真实价值。”
他的规划脚踏实地:短期聚焦文娱、教育等垂直场景,积累交互数据;长期构建通用型机器人的自主学习体系,让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 “举一反三”。从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到上海的创业生态圈,从顶刊论文到百万粉丝的关注,胡宇航的探索仍在继续。正如他在抖音视频里说的:“我们想让机器人真正走进人的世界,不是替代人类,而是用‘类人共情’,开启具身智能的新纪元。”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公众号

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