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问津”到“全球热捧”:国产车为何在国内外市场“冰火两重天”?
2025年上半年的欧洲汽车销量榜单,让外界看到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双面人生”。
大众以180万辆的成绩稳坐榜首,丰田以47.9万辆(电动/混动占比86%)紧随其后。而最令人意外的,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品牌——吉利,以20.2万辆的成绩位列第九,电动/混动车型占比67%。这个数据撕开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在很多人印象中“只会买买买”的国产车,在海外市场早已摆脱“草芥”标签,成为与BBA、特斯拉同台竞技的“巨头”。
一、海外市场的“中国巨头”:从“收购者”到“规则制定者”
在欧洲,吉利的形象与国内截然不同。这个曾被贴上“蛇吞象”标签的中国品牌,如今是沃尔沃的“救世主”、领克的“领航者”、极星的“科技先锋”。
故事要从2010年说起。当时沃尔沃因经营不善被福特出售,吉利以18亿美元“抄底”。外界质疑“中国车企养不起豪华品牌”,但吉利用行动证明:收购不是终点,而是技术融合的起点。通过与沃尔沃共享CMA中级车模块化架构、三电技术与智能网联系统,沃尔沃不仅扭亏为盈,更推出了XC40、极星2等纯电爆款,重新定义了北欧豪华的电动化标准。
这种“技术反哺”让吉利在欧洲市场站稳了脚跟。而远在泰国的罗勇工业园,比亚迪ATTO 3(国内名元PLUS)的工厂正24小时运转。这款起售价约24万人民币的纯电SUV,在泰国市场的定位是“高端家用轿跑”,甚至被选为APEC 2024秘鲁峰会官方用车。更讽刺的是,当国内消费者还在讨论“10万级SUV该怎么选”时,比亚迪汉家族在欧洲的定价已与奔驰GLC、宝马5系持平,海豹EV更是直接“叫板”特斯拉Model 3。
类似的“形象反转”在奇瑞、哈弗、名爵身上同样上演:凭借-30℃冷启动技术(点火成功率99%),奇瑞在俄罗斯被称为“西伯利亚铁骑”;长城坦克系列在中东被奉为“豪华越野旗舰”;名爵则依托百年英伦基因,在欧洲市场重新激活了“经典品牌”的高端认知。
二、“草芥”标签的由来:国内市场的“成长阵痛”
为什么国产车在海外是“巨头”,在国内却被视为“草芥”?答案藏在20年的发展历程里。
2000年前后,中国汽车市场刚起步,国产车的标签是“廉价代步工具”。奇瑞QQ以3-5万元的价格横扫市场,比亚迪F0用“万元车”改写了入门级轿车规则。这些车型虽然让更多家庭开上了汽车,却也给消费者留下了“低端”的刻板印象。
2010年代,国产车技术逐步升级,但“质量短板”仍未完全补上。车身生锈、发动机异响、车机卡顿……这些问题在合资品牌的对比下被放大。即便到了2020年,仍有消费者调侃:“15万预算,买合资车图个安心,买国产车图个‘修车自由’。”
更关键的是“品牌溢价”的隐形门槛。在商务场合,比亚迪汉再豪华,也比不过奥迪A4L的“面子”;传祺M8再舒适,也难敌别克GL8的“商务属性”。这种认知惯性,让国产车在国内市场的形象始终被“性价比”绑架。
舆论场的“放大效应”则加剧了这种反差。早期国产车的变速箱顿挫、辅助驾驶误判等问题,被媒体和消费者反复讨论,甚至演变成“国产技术不行”的标签。而同样问题出现在合资或进口车上,往往被解读为“个别案例”。这种“严苛审视”,让国产车的品牌形象提升举步维艰。
三、逆袭密码:从“跟随者”到“引领者”
如何打破“国内草芥、海外巨头”的困局?国产车的答案是: 用技术引领,用时间沉淀。
1. 技术引领:从“对标”到“定义”
2024年,问界M9的登场彻底改写了高端SUV市场的规则。这款售价50万级的车型,搭载了“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辅助驾驶——高速自动变道、过收费站、进园区闸机,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星云一体智慧投影大灯不仅能自适应调节亮度,还能投射动态光毯、弯道辅助照明;“零重力太空舱”座椅支持18向电动调节+石墨烯加热,配合AR-HUD导航和车顶激光投影幕布,将车内体验推向“移动客厅”级别。
这些功能不仅合资品牌没有,甚至连特斯拉、奔驰等“老玩家”都难以快速复制。当技术成为“不可替代”的标签,品牌形象自然水涨船高。
2. 时间沉淀:从“被审视”到“被选择”
2015年,国产车15万级市场几乎是“真空地带”;2020年,10万级国产SUV已成为家庭首购的“第一选项”;2025年,50万级国产新能源车开始抢占BBA的主流市场。
这种进步,源于国产车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从早期的“造便宜车”,到后来的“造好开的车”,再到如今的“造有温度的车”,国产车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跨越。当消费者发现,国产车的智能座舱比合资车更懂用户习惯,三电系统比进口车更耐用,服务网络比豪华品牌更下沉,曾经“低端”的标签自然被撕去。
四、结语:国产车的“双面人生”,是起点更是转折点
欧洲销量榜上的中国面孔,本质上是国产车全球化的阶段性成果。国内市场的“草芥”标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海外市场的“巨头”形象,则是中国车企技术积累与全球化布局的厚积薄发。
从“被嘲笑”到“被尊重”,从“性价比”到“技术引领”,国产车的逆袭不是“逆袭”,而是一场“厚积薄发”的必然。当问界M9在50万级市场站稳脚跟,当比亚迪汉在欧洲与BBA同价竞争,当吉利、奇瑞在全球市场建立技术话语权——我们终于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汽车,正在重新定义“高端”的标准。
或许,国产车的“双面人生”,从来都不是矛盾,而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跟随”到“引领”的最佳注脚。



微信公众号

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