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珑:筑基 AI 算力的依图科技芯片创新者​​

朱珑 人物传记
发布于 2025-09-12


2012年的上海,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刚从美国归来的朱珑正站在白板前,手中的马克笔不断划过板面,写下一串串复杂的算法公式。这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统计学博士,放弃了海外优渥的研究条件,选择回国创业。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太理想主义。"朱珑后来回忆道,"但我和林晨曦(联合创始人)都相信,人工智能的时代就要来了。"

一、破局:从算法到落地的艰难跨越

创业初期的依图科技,面临着所有技术公司都会遇到的难题:如何让先进的技术找到落地场景。团队选择从安防领域切入,但这个领域早已巨头林立。

转机出现在2013年。苏州市公安局正在寻找能够提升车辆识别准确率的解决方案。当时行业的普遍水平只有30%左右的识别率,依图团队却承诺能达到70%。

"那是一场背水一战。"当时的项目负责人回忆道,"我们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到凌晨,优化算法、调试系统。"最终,依图不仅实现了承诺,还将识别率提升到了90%以上。

系统的第一个实战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一起入室抢劫案中,嫌疑车辆在30分钟内被锁定,警方迅速破案。这个案例成为了依图在安防领域的"敲门砖"。

二、转型:造芯之路的抉择

2017年,依图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朱珑发现,现有的通用芯片无法完全发挥算法的优势,AI算力成本居高不下。

"我们必须自己做芯片。"在一次高管会议上,朱珑提出了这个大胆的想法。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造芯片意味着数亿元的投入,而且成功率极低。

一位投资人直言不讳:"你们是算法公司,为什么要去做硬件?"

朱珑的回答很坚定:"因为算法和芯片必须协同设计。只有软硬件一体,才能真正释放AI的潜力。"

最终,董事会通过了这个决定。依图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芯片研发之路。

三、突破:中国芯的诞生

芯片研发的过程充满艰辛。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人才短缺。"我们在全球寻找合适的芯片人才,"朱珑说,"有时候为了见一个专家,要飞好几个国家。"

2018年,第一次流片失败的消息传来时,团队士气受到严重打击。"那天晚上,朱总带着我们在黄浦江边散步,"一位核心工程师回忆,"他说,创新就是要在失败中寻找出路。"

2019年5月,依图终于成功推出首款云端视觉推理AI芯片QuestCore™。这款芯片采用16nm工艺,在20W的功耗下实现了15TOPS的推理性能,能够实时处理200路视频流。

芯片发布会的演示环节令人震撼:一个MacBook大小的原子服务器,成功完成了原本需要16台标准机柜才能处理的计算任务。

四、应用:让技术赋能社会

芯片的成功只是开始。依图很快将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

在上海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依图的系统每天处理着千万级的数据流,实时识别城市运行中的各种事件。从井盖丢失到违章停车,系统都能自动发现并上报。

在医疗领域,依图的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已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投入使用。一位放射科医生表示:"系统不仅提高了诊断效率,还能帮助我们发现容易忽略的微小病灶。"

2020年疫情期间,依图快速开发出疫情防控系统,在全国多个机场、车站部署使用,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展望:持续创新的道路

如今,依图继续在AI芯片领域深耕。朱珑经常对团队说:"我们做的不是一时的产品,而是能够支撑未来智能社会的基础设施。"

尽管面临着市场竞争和技术更新的双重压力,但朱珑依然保持乐观:"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应用场景,这给了我们创新的沃土。"

在朱珑的规划中,依图的未来不仅要做更好的芯片,还要构建开放的AI生态。"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开发者能够使用到先进的AI算力,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结语 :从学者到创业者,从算法专家到芯片破局者,朱珑用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之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坚持。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他不仅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正如他常说的一句话:"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要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

联系我们
社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