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亿美金闪电融资与 Q4 盈利豪赌:李斌如何为蔚来续写下半场?

蔚来 李斌 汽车
发布于 2025-09-12

当外界还在反复调侃 “蔚来能不能撑过今年” 时,李斌用一场教科书级的资本操作给出了回应 ——9 月 10 日,蔚来宣布启动 10 亿美元股权增发,从发布公告到完成定价仅用数小时,国际资本争相入局。这场 “闪电融资” 不仅创下新势力年内融资效率纪录,更撕开了一个观察中国造车新势力生存逻辑的窗口:在行业寒冬中,“会搞钱” 只是基础,“能造血” 才是真正的生死考题。

一、10 亿美金闪电战:资本市场的 “用脚投票”

蔚来此次融资的 “含金量”,远不止 “10 亿美元” 这个数字本身。

从融资方式看,它跳出了新势力常见的 “求助式融资” 怪圈 —— 既非依赖地方政府纾困资金,也非折价引入战略投资者,而是通过 美股股权增发(含美国存托股份 ADR)完成募资,ADR 发行价每股 5.57 美元、A 类普通股每股 43.36 港元,定价贴合市场预期,无明显折价。这种 “常态化融资” 背后,是国际资本对蔚来价值的直接认可 —— 消息显示,美国、英国、瑞士、挪威及亚洲的长线机构均积极参与,打破了此前蔚来融资 “依赖国内资本” 的格局。

从资金用途看,公告中的 “研发核心技术、扩展换电网络” 只是表层表述,更深层的诉求藏在供应链的 “痛点” 里。此前乐道 L60 因电池核心部件资金不足,陷入 “有订单无产能” 的困境,最终错失市场窗口期。对现金流敏感的蔚来而言,此次融资更像是一次 “提前囤粮”:通过预付供应链费用,锁定核心部件产能,避免四季度交付旺季出现 “断供”。这种 “以融资保产能、以产能稳订单” 的逻辑,恰恰戳中了新势力当下的生存要害。

若将时间线拉长,2024 年堪称蔚来的 “融资大年”。3 月,蔚来通过配售股份募集 40.3 亿港元;加上安徽国资、宁德时代(单家投资 25 亿元)的驰援,再叠加此次 10 亿美元(约 71 亿元)融资, 年内融资总额已超 130 亿元。这份 “吸金能力” 不仅缓解了现金流压力(二季度末现金储备 272 亿元),更重要的是,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在众多新势力挣扎于 “活下去” 时,蔚来仍能获得资本的持续信任。

二、Q4 盈利豪赌:李斌的 “账本” 与现实的 “鸿沟”

融资是 “输血”,盈利才是 “造血”。李斌早已划下红线:2024 年第四季度,蔚来要实现 NON-GAAP 口径盈利。随着 Q4 临近,这份 “盈利蓝图” 的细节逐渐清晰,但背后的挑战也愈发凸显。

李斌的 “盈利公式” 很明确: 15 万辆季度交付(月均 5 万辆)+16%-17% 综合毛利率 + 费用精准控制。但拆解来看,每一环都暗藏 “硬仗”。

1. 销量:从 “回暖” 到 “冲刺”,产能是最大瓶颈

蔚来的销量确实在回暖。二季度交付 7.2 万辆(同比 + 25.6%、环比 + 71.2%),8 月交付 3.13 万辆(创历史新高),时隔 34 个月反超理想重返头部。三季度指引更是给出 8.7 万 - 9.1 万辆的目标,完成难度不大。

但要实现 Q4 “月均 5 万辆”,意味着季度总交付需达 15 万辆 —— 较三季度指引上限(9.1 万辆)环比增幅达 65%-73% 。这个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核心瓶颈在于产能。目前,乐道 L90 刚进入产能爬坡期,蔚来 ES8 交付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短期内要将月产能从 3 万辆级提升至 5 万辆级,供应链响应、生产线调试都面临巨大压力。此次 10 亿美元融资的 “保产能” 诉求,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缺口,但产能爬坡的 “速度”,仍是未知数。

2. 毛利率:从 “10%” 到 “17%”,高毛利车型能否扛旗?

二季度,蔚来综合毛利率仅 10.3%,远低于新势力同行(理想超 20%,小鹏超 15%)。李斌的破局思路是 “产品结构升级”:通过乐道 L90、全新蔚来 ES8 等高价高毛利车型,拉动整体毛利率回升至 16%-17%。

这个逻辑看似成立 —— 高端车型确实能提升盈利水平,但现实挑战在于 “销量占比”。若高毛利车型在 Q4 交付量中占比不足 50%,毛利率目标便难以落地。更关键的是,当前高端电动车市场竞争加剧:特斯拉 Model S/X 持续降价,BBA 电动化车型加速放量,蔚来能否在 “保销量” 与 “保毛利” 之间找到平衡,仍是疑问。

3. 费用:从 “粗放” 到 “精细”,降本能否不牺牲未来?

为了盈利,蔚来在费用端下了 “狠手”。李斌透露,研发费用将从此前 “每季度 30 多亿” 压缩至 20 亿左右,销售及管理费用则控制在 “销售额的 10% 以内”。这背后,是今年一季度推行的 “CBU 基本经营单元” 机制 —— 让每个业务单元自负盈亏,倒逼花钱效率提升。

但 “降本” 与 “创新” 往往存在矛盾。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仍依赖技术研发,若为短期盈利过度压缩研发投入,可能会影响长期技术迭代(如换电技术升级、智能驾驶突破)。这种 “短视” 的风险,或许比短期亏损更致命。

三、不止是蔚来:新势力的 “生死考题”

蔚来的融资与盈利博弈,本质上是中国新势力在行业转型期的缩影。

过去几年,新势力靠 “融资烧钱、规模扩张” 的模式跑通了从 0 到 1 的过程,但随着资本退潮、价格战加剧,“从 1 到 10” 的核心命题变成了 “自我造血”。蔚来的优势在于,它仍保有 “品牌溢价”(换电体系、高端定位)和 “资本信任”(海外长线资金入局),这是很多同行不具备的;但劣势也很明显 —— 盈利路径依赖 “销量暴增 + 毛利跳升”,而这两个变量都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眼下,Q4 的倒计时已经开启。对李斌而言,此次 10 亿美元融资不是 “终点”,而是 “起点”—— 它为蔚来争取了实现盈利的时间窗口,但能否抓住这个窗口,取决于产能爬坡的速度、高毛利车型的市场接受度,以及费用控制的精准度。

当融资的 “输血” 遇上盈利的 “造血” 诉求,蔚来的 Q4 之战,早已不只是一家车企的 “翻身仗”,更是中国新势力在 “资本退潮、竞争加剧” 时代,能否证明 “可持续生存” 的关键一役。李斌和蔚来,能交出一份让市场满意的答卷吗?答案或许要等到今年年底才会揭晓,但至少现在,它还没让资本失望。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社群交流